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

雨 · 憂

離別至今雨未停,連綿不斷似潮水。
潮水一去雖不返,請君莫憂我不還。


自我離開香港以來,香港的雨就一直不間斷地下,甚至下起了黑雨。所謂的黑雨,就是表示香港廣泛地區下起了每小時超過70毫米的雨。多數黑雨警告發起時,市民都得逗留在室内。還未上班、上學的市民,都不需要上班、上學。雨一直地下,就在我離開后開始至今,仿佛是在憐憫著我的離開。朋友們啊,我知道這連綿細雨啊,會勾起你們對我的懷念之情,可是,我也何嘗不是呢?沒關係的。我們會沒事的,日子還是會過去的。雨一直在下,思念之情卻一直在我們的内心裏萌起。雨水落在地上,會化成潮水流向大海,再也不復返。可是,朋友阿,你們別憂心,因爲,我一定還會回去香港的。請你們別害怕。我們還是再見的!是的!我們還會有相聚的一天。不是麽?

2010年7月21日星期三

我對歌詞的看法

每次,我聼歌時,我都會開著歌詞,然後,慢慢地咀嚼歌詞所帶出的意境還是作者都想表達的内容。很多人習慣會注意哪一首歌是哪一位歌手唱的。可是,我卻有一個怪癖。除了注意歌手,我會更喜歡注意那首歌是由誰作詞和由誰作曲,甚至由誰編曲。我會更偏向于把歌歸類與哪位大師的作品,更不是哪位歌手的作品。我覺得,歌手只是付出一把聲音而已,而不是歌曲的原創者。對於很多好的歌曲作品,我都會佩服那些幕後大師,而不是歌手。我必須承認,歌手的聲音也重要,也是歌曲的要素之一。可是,説到作品,我還是比較習慣用作詞作曲大師來區分。例如,我不會說《我是一只小小鳥》是趙傳的作品,而我會說是李宗盛的作品。這首歌當中所要表達的,並不是趙傳所要表達的,反而,是李大師所要表達的。所以,很多時候,我會更喜歡由原創者演唱他們自己的作品。我覺得這樣的呈現會更有味道。

另外,我是一位非常注重歌詞意思或意境的人。我覺得一首好的歌曲就必須符合四大要素:歌詞有深度,當中的深度不是指用詞優美還是用一些生詞,而是指其意境、内容有深度;旋律悅耳;歌手唱出天籟之音;配樂以及和音合理、悅耳。

這次,我先談談我一些關於歌詞的看法。我覺得,歌詞就像是一首新詩。我喜歡從文學的層面上去欣賞歌詞,去一層層解剖歌詞的含義、意境。很多朋友都知道我不太欣賞新歌,主要是因爲很少新歌能符合我上述所說的四大要素。我個人覺得,其中最大的問題出現在内容的深度。我覺得如今的新歌都不能從文學層面去欣賞,都只能把歌詞當作是流行曲的文字去讀。

現在的作詞家常喜歡把一大串的文字,可能是很簡單的詞彙,也有可能是優美的文字,堆積成一首歌詞。這些看似複雜、句子優美的歌詞,往往就只能遠觀而不能近視。很多新歌的歌詞就只是像一閒美輪美奐的屋子,裏頭卻沒有一件傢私。往往我只是一位喜愛文學的人。以前,我就像是小偷一樣,常常愛走進去那閒美輪美奐的屋子,打算偷一些貴重物品的。可是,幾乎次次都看不到任何傢私而空手而返。久而久之,我對新歌都失去了信心,更提不了興趣。原本,我研究歌詞,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新詩寫作技巧,結果,啥都沒學到。慢慢地,我在老歌中尋找到了我的需要。

我發現到老歌的歌詞多數都是很簡單的,也很容易明白的。可是,看似平凡卻一點都不平凡。看似簡單,其内容卻很有深度。不但如此,有些老歌的歌詞更是有工整的呈現方式。歌詞所用的詞彙可以是很簡單,但是,内容卻一點都不簡單。

我得引用一首我很喜歡的歌曲來作爲例子。這首是李海鷹先生于1989年創作的作品。據説,李先生曾經是中國大陸收費最高的作詞作曲家。也就是說,需要給很多錢才能請得他來寫一首歌。這被附上的歌詞版本是劉歡所演唱的國語版。


彎彎的月亮

詞曲:李海鷹

遙遠的夜空,有一個彎彎的月亮。
彎彎的月亮下面是那彎彎的小橋。
小橋旁邊有一條彎彎的小船。
彎彎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嬌。

嗚…………

阿嬌搖著船,唱著那古老的歌謠。
歌聲隨風飃飃到我臉上,
臉上淌著淚,像那條彎彎的河水。
彎彎的河水啊流進我的心上。

嗚…………

我的心充滿惆悵,不為那彎彎的月亮,
只為那今天的村莊還唱著過去的歌謠。
故鄉的月亮你那彎彎的憂傷穿透了我的胸膛。

嗚…………


這首歌的歌詞用的詞彙都是簡單不過的,只是,當中的意境卻是可以很深地烙印在我的幻想中。隨著歌詞,你能夠想象到當時的情況……望向夜空,看到彎月。彎月下有一座彎橋,彎橋邊有彎彎的小船。船上有一位悠悠的小女孩。阿嬌是廣東水上人家對小女孩的統稱,而不是指某人。

那位小女孩搖著船,唱著那古老的歌謠。作者這時仿佛聽到了那首歌謠,思念起故鄉了,淚也掉下了。淚慢慢流入内心了,内心卻惆悵了,不是因爲思念故鄉,而是因爲故鄉依然唱著過去的歌謠。詩人常常把月亮比喻成思念,所以,這裡的“不為那彎彎的月亮”指的是“不爲思念故鄉”。作者為“只為那今天的村莊還唱著過去的歌謠”而惆悵,因爲他想起了故鄉的人們還在過著古老的生活。作者嘆息故鄉的人們的生活還沒有任何好轉,依然過著水上人家的生活(從“阿嬌”的稱呼中,可以知道作者的故鄉是水鄉)。

最後,對故鄉的思念所帶來的憂愁與悲傷,狠狠地穿透了作者的胸膛。

就是那麽簡單的十一行歌詞,帶出來的意境和内容卻是千言萬語的。我想這就是老歌歌詞的魅力所在。試問,現在流行曲的歌詞能做到這一點麽?至少我本人是還沒有見過。當年輕人都熱捧方文山作品的同時,我卻更捧這一些陳年老酒,我卻更欣賞、更喜愛這些文學價值很高、用詞簡單卻很有内涵的歌詞。

無論別人怎樣、潮流怎樣,都不能奪去我那顆追求文學的赤子之心。我就是那麽喜愛富有内涵的文學作品。也許,天已經注定了我會被這大時代所抛棄吧…………

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

最後一夜

2009年1月6日下午,我拖著行李箱,手緊握著香港地圖,獨自站在陌生的中環街頭,忍受著冷風,尋找一閒叫做明愛宿舍的地方。我開始了自己的香港生活。

香港生活的開端,是一幕又一幕的寂寞畫面。一個人漂泊在一個陌生的國度,沒有親人、沒有朋友,就只有寂寞。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段日子。一個人走在寒冷的街道,一個人站在巴士站,一個人的晚餐,一個人的房間……一個人的一個月。

在港的第二個月開始,我的生活有了變化。我搬進了港大研究生堂,開始認識了一些朋友。可是,總覺得朋友們聚也匆匆,去也匆匆……畢竟大家都是研究生,步伐總不能為誰所停下,更不能將某一刻永遠停留。港大研究生堂,就像是一部永遠不停止的巴士。有乘客上車,也有乘客下車,誰也不為誰而不下車,誰也不為誰而改變行程。縱然如此,我也慢慢地在巴士裏認識到其他的乘客。雖然中途,也有人上車,也有人下車,我卻慢慢地學習到一些思想。事實上,我自己也一直都沒有察覺到我的思維上有了些變化。

在港的第四個月開始,我的生活再次有了變化。我認識到了一位來自香港中樂團的樂手,而這位樂手其後更與我有了一段姐弟緣,他就是後來被我稱爲姐姐的韓婧娜。我們倆剛認識時,我們都常互傳短訊,甚至有了網上的聊天與偶爾的見面。我知道他是在幫我熬過一段過渡期,一段從孤單寂寞過渡到獨立的過程。我們倆都是一個人來到香港居住的,同時,一樣是常思鄉的人。他就比我早半年抵達香港。也許,香港讓我和他都感到陌生,都還未真正投入香港的生活,結果,我們倆就有了一段互相扶持、互相鼓勵的日子。慢慢地,我們倆都開始有了個別的生活,香港對我們而言,也開始從陌生變成了熟悉……換來的是,我們之間的聯係少了。縱容聯係少了,不過,彼此在對方心裏的地位,卻依然一樣,依舊還是姐弟。我心裏知道,我們會是永遠的姐弟,至少我是這樣認爲。可是,總覺得,我的思維上也慢慢有了一些改變。事實上,我自己也不曉得那是怎麽樣的改變。

在港隨後的日子,不誇張地說,我渡過了行屍走肉的日子。坦白說,我的人生至今,在港的日子是我經歷過最苦的日子。這種苦,並不是那種體力勞工辛苦工作的苦。這種苦主要來源於内心的壓力。無可否認,香港是個充滿壓力的地方,總是壓抑著每一位站在高樓下的人們。在港生活,我也體驗到了那種壓力,再附上思鄉的情緒,形成了生活中的苦。然而,人在異鄉,這種生活苦,也只能默默地用雙肩去扛住,默默地獨自承受。偶爾,我晚上很遲睡,很遲起床,都是因爲壓力所致。我是個很少失眠的人,可是,在香港,我卻常常失眠。反正,腦袋思索的事物,總是一直不斷地湧出來。然而,我依然默默地撐著,勇敢地在前進。慢慢地,我的思維上也仿佛有了一些變化。事實上,同樣地,我也不曉得這是什麽變化。

2010年6月14日晚上,我的腦袋放空了,臉上顯出了久違的真心笑容。這種笑容,我遺失了很久。這天,我找回了。這種笑容,是一種放鬆的笑容,是一種放下心頭大石的笑容,因爲,我成功獲得了港大碩士文憑。同時,意味著,我可以真正回家了。

離港的日子越來越近了。原本,我就不想約任何人聚餐,更不做任何形式的道別,只是想要瀟瀟灑灑地離開。可是,最後,基於朋友的誠意,我始終答應了那一次又一次的道別。以前忙碌時,我總是一個人用餐,現在的每一餐卻都有人陪。結果,朋友們的祝福、笑聲,眼中的不捨,讓我的瀟灑都頓時消失了。原本,我就不想離別前遇到任何能讓我有一絲絲不捨的因素出現,可是最終都出現了。原本,我就以爲自己能灑脫;原本,我以爲自己很堅強的;原本,我以爲我就能乾脆地上飛機離開香港。可是,面對大家依然保持笑容的我,内心卻脆弱了……這一種感覺,似曾相識……當我初到香港時,我就有嘗試過這種感覺。當我思鄉時、不捨得離開家鄉時,就是這種感覺的。這是一種離開家前夕的感覺……是的!是家的感覺!不經意閒,香港變成了我的另一個家。

人生總是這樣:當生活壓力大的時候,總是有一種想離開的感覺,周圍的一切總是匆匆來、匆匆去。可是,一旦一切都平息后,卻慢慢發掘,原來,周圍也很美好的,大家的關懷、笑容也是那麽地美好。當一切結束了,周圍的事停頓了,這世界會一下子就變得很漂亮,而我們頓時能慢慢地感受到身邊人給與的溫柔。此時此刻,我有了很深的感覺……是大家給我一種愛的感覺……正如我曾經說過:“雖然與眾皆短聚,我必銘記千百秋”。是的!你們任何一個人都已經在我内心留了一個位子。雖然我們相識不久,我是會銘記你們一生一世。

2010年7月14日晚上,我一個人安坐在港大研究生堂1103室内,眼見的一切皆是熟悉不過的。這個晚上,書桌上的燈管還依然亮著,除了書桌,就只剩下那個行李箱依偎在漆黑的角落。我正在渡過香港生活的最後一夜。

今晚,我卻異常平靜。之前的不捨,依然留在我心,可是,我卻很平靜對待。看來,我對自己之前不明白的事情,有了領悟。不斷有人上車下車、和韓姐姐少了聯係但卻依然關心彼此,甚至熬過了一段段艱苦的生活中,都有讓我不知道的變化。我想,我現在知道這些變化是什麽了。

我想,慢慢地,我學習到了一個道理。漫漫的人生路中,縱然中間有了一些變化,始終,在那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路上,我們總是得一個人獨立地去走過去。在研究生堂中,總是有人出現、有人離開,每個人都在過著自己的人生路。當我的人生路與他們相交時,緣分就讓我就遇見了他們。當大家的人生路道不同時,我們也只能分道揚鑣。縱然有不捨,我們都得勇敢向前,因爲,人生總是得過的,離開總是得發生的。慢慢地,我能夠接受了離別。縱然之前常常和韓姐姐聯係,直到最近少了,我卻也能慢慢理解且接受。慢慢地,我會發現,身體上的別離,卻不代表思想上的別離。雖然我和韓姐姐不能常聯係、見面,可是,我的心裏一定有他的位置,我依舊會關心她,待她依舊如姐姐。我知道,她也會這樣的。在漫漫人生路上,能夠相遇就是一場緣分,更何況,能夠遇到一位把自己當成弟弟且重視自己的人,更是幾世修來的福。我會盡力和她保持聯係,然而,如果有一天,我們斷了聯係,我也只能說,我並沒有任何的遺憾,因爲,我們彼此都曾經真心對待彼此,且留了許多回憶。

漸漸地,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。縱然日子再苦,只要不放棄,默默去扛過去,日子還是會順順地下。每一次,一段困難日子結束后,回頭看看,心裏總是滿滿的。之前,在港的日子裏,我就像是獨自走在路上,遇到了暴風雨。偶爾,有一些路過的人會和我遇上,成爲朋友。這些朋友可能會有雨傘幫我遮著風雨。可是,畢竟,朋友們的目的地也許和我的不一樣,半途時,他們就會離開,同時,把傘也帶離了。他們離開時,縱然我會不捨,我還是得冒著風雨,繼續獨自上路。當我抵達目的地時,回首一看,雨停了,天也晴了,心裏領會到的學習,卻偷偷地在我内心纍計起來了。至於那種學問,我不知道要怎麽樣說出來,反正,經歷過就一定明白的。

我只要套用蘇軾在《定風波》所說的兩句話:
“料峭春寒吹酒醒,微冷,山頭斜照卻相迎。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”

我現在就是“回首”著那一段“蕭瑟處”,當我準備從香港“歸去”馬來西亞時,感覺到那一段在香港辛苦的歲月卻是“也無風雨也無晴”。

此時此刻,我内心的不捨依然還有,我的心卻依然平靜。我知道從此刻起,直到上飛機后,我的不捨會越來越重;我知道我會時常懷念這裡的點點滴滴;我知道我會時常想念香港的朋友們;可是,我也知道,我依然會勇敢、堅強地前進;我依然瀟灑地步入機艙内;我知道我的眼淚是不會流下的。我不明白爲什麽要哭,因爲,我並沒有任何一點的悲傷或是遺憾。反而,我得笑著離開。縱然不捨,我還是開心的,因爲我的行李箱内裝滿更多的是朋友們的祝福。離開時,我肯定會回首看看香港,然後,手緊握著朋友給與我的溫暖繼續離開……

2010年7月15日淩晨,書桌上的燈管依然亮著,窗外的天空卻慢慢地開始亮了。離開熟悉的香港,會是在十五個小時后。此刻,我得衷心向所有的朋友們告別……謝謝你們的溫柔,謝謝緣分讓我們遇見,謝謝今晚這個美麗的……啊~ 美好的最後一夜……

2010年7月11日星期日

歸家

漂泊異鄉漫長路,
心靈疲憊慾返還。
感激君來送我行,
無奈千里終須別。

君問何時再相見,
我請緣分來決定。
請君莫為離別泣,
我慾瀟灑續我途。

歸家途上心悠悠,
既無挂念也無怨。
我早選擇獨上路,
唯留明月照我返。

2010年7月5日星期一

快樂與欲望

(一)

看了中國頤和園背後的歷史與故事,總算見識到了其中的建築藝術。建于清朝的頤和園分別有兩個重要時期,那就是乾隆年間和慈禧太后時期。頤和園前身為清漪園,是乾隆皇帝設計並親自監工的大型皇家園林,主要是爲了獻給皇太后祝壽,以示孝意。此園位于中國北京市西北海淀區,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代表作,並于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文化遺產。

此園大量地使用了中國古代園林的造園手法,如山水規劃、借景、驀擬、對景等。此園以乾隆皇帝最喜歡的江南景色,特別是杭州西湖為設計的大藍圖,並大量地仿造了江南一帶的景色,如鳳凰墩仿太湖、景明樓仿岳陽樓、望蟾閣仿黃鶴樓、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、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。

在英法入侵北京的時候,清漪園被大肆破壞。其後,慈禧太后爲了自己的玩樂與欲望,在大清帝國國庫缺錢的情況下,依然下令修建清漪園,並改名為頤和園。後期時,更動用水師的軍費以供修園用途。結果,大清帝國的水師與列強的戰爭中節節敗退,讓清朝走向滅亡。

(二)

早前,香港無綫電視臺曾經播過一個節目,《向世界出發》第二輯裏的其中一個章節是曾志偉先生帶觀衆去見識文萊這個國家。那個章節大概是叫做《國王與我》。節目中,曾先生就介紹了許許多多文萊皇族的奢侈生活,包括建超級豪華的行宮,建造豪華的清真寺,飼養大批的馬匹等等。

先說說這座清真寺吧。這個叫做哈桑納爾博爾基亞的清真寺是全亞洲最豪華的,其圓頂使用真黃金製造,重2.4噸,耗資約3億港幣。至於超級行宮,這行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行宮之一,分五大區,400多閒房間,四個人造沙灘,以及擁有高爾夫球場。單單是住一晚就得付十三万港幣。行宮裏的墻瓦是用金箔鑲崁而成,柱子地面用最貴最好的義大利雲石,就連水龍頭的開關也是用青金石和孔雀石製造。4柱12層樓高的雲石柱,就值800万港幣。

曾先生被邀出席了慶祝文萊蘇丹60嵗大壽的晚宴。出席宴會的有高達1000人,可是,蘇丹自己認識的,卻有多少位呢?10多位?幾十位?還是幾百位呢?我唯一能很確定的是在場的大多數人都是蘇丹眼中的陌生人。然後,鏡頭特別給了皇后。據説,這位皇后身上所穿的服飾和佩戴的珠寶等,合計約港幣3億。然而,給我感覺,鏡頭下的這位皇后,坐在蘇丹旁,眼神中流露出更多的無奈,更多的悲與悶。

(三)

上個星期五的早上,我一個人帶著背囊和相機到沙田區去出遊。爲了醫肚,我到了大圍的一閒店去吃東西。這一閒店非常地小閒,其廚房應該只能容納三個人。店裏用膳的地方,也只有兩張各別足夠兩個人用膳的桌子和一張長長的,能夠容納三個人“面壁”用膳的桌子。用膳的地方並非在室内,而是一個蓋了個帳篷的地方。帳篷是店裏延伸出去的。此店主要是賣小吃,特別是腸粉。我點了腸粉后,由於沒有其他客人,三位店員(應該都是老闆)就和我談起天,而且他們得知我是馬來西亞人。從他們的言語中,我得知他們更嚮往馬來西亞的那種悠閒的生活。對他們而言,香港這些生活就是太壓抑了。

我說,“比起香港,馬來西亞生活節奏比較慢,不過,錢賺得比較少”。就在我說了“少”這個字,其中一位店員就立即說,“少沒關係啊,足夠生活就可以了,開心比較重要”。從他們眼中,我感受到他們的生活態度。一閒小小的店,賣一些便宜的食物,過著一些簡單的生活。當我離開時,我回頭一望,仔細地看了看他們的笑容,是很真心的,他們是很真誠地在笑,那種笑是不同的,是和銀行的服務員、餐廳的店員的那種笑是不同的。他們的笑,讓我的天空更藍,陽光更明媚,心情更好一些。

(四)

同樣是在上個星期五,我到沙田區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去參觀。舘内展出了許許多多香港粵曲的歷史文化資料,新界的歷史文化資料和一些有關香港文化的藝術作品。其中一幅藝術作品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展出的是一張照片,背景是中環。照片的背景是一棟又一棟的高樓,高樓邊還有很多建築地盤使用的吊車。吊車和高樓下站著許許多多人,而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,穿一樣的衣褲、一樣的墨鏡、聽者耳筒、一樣顯出呆呆且麻木的表情……

(五)

上星期六,我和兩位朋友到香港的威尼斯 - 大澳去遊玩。大澳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漁村,大部分的當地人都還是住在海邊的木屋,非常地簡陋。大澳這個地方沒什麽高樓大廈,更沒有什麽蓬勃的商業活動,生活生計也只能靠海產,如海鮮、海味、蝦醬、鹹魚等。這裡的生活節奏很慢,人們都是輕鬆地在路上行走、騎單車,還有一些坐在樹下圍著聊天……這時,我的其中一位朋友就問起:“他們怎樣賺錢過活呀?”我就說:“可以的,人如果沒有很多欲望,其實,賺很少錢就能過活的。很多人覺得不能過活,因爲他們有很多其他的欲望,而這種欲望是可有可無的,例如蘋果電話、超級電腦、昂貴的女人用品、LV包包等等……”

走著走著,經過一戶人家,他們正在吃飯,只有一男一女。男的那位用筷子夾菜給那位女的,然後,一起慢慢地嚼、慢慢地吞……流露出一副安逸、輕鬆、快樂的樣子……

(結)

這次,我選擇不用長篇大論地去談我的想法。只是希望能透過以上的五個小故事來讓大家窺探我的一些想法。有時候,話説得太多並沒意思的,主要的是用腦去思考。希望各位能讀后思考我想說的想法。

最後,我想引用劉墉先生在演講時所提過的一句話,“家財萬貫三餐飯,廣廈千閒一張床”。

你想效忠消費主義呢?還是,簡簡單單的“三餐飯一張床”?